close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這作品分成三個樂章:

  • I.不太過分地急速(Allegro ma non troppo)
  • II.甚緩板(Larghetto)
  • III.輪舞曲—快板(Rondo - Allegro)

此曲最重要的動機或音樂意念(定音鼓上五槌)在曲首二小節出現,並滲透全曲。

定音鼓拉開序幕後,樂章從容地以木管部簡單對稱的樂句前進;到第十小節,新動機出現。此動機(亦基於開首之定音鼓動機),共有四個升D音,在D大調中明顯不協和。此動機在樂章中多次出現,尤其於發展部與克萊斯勒寫之華彩樂段。隨著樂隊呈示第一主題,獨奏小提琴的進場,常被認為是小提琴曲目中最難掌握者之一:眾多的音符,困難的八度音,及之前的非常長的樂隊序幕。樂章長廿五分鐘,為貝多芬最長樂章之一。

第一樂章結構不甚複雜,但到處有微妙。初,樂隊奏悠長的主題,小提琴未參與。約三分鐘後,小提琴加入,重覆並擴展主題,時有獨奏;然而不見長主題之「極強部」之旋律。主題又一次以發展型式出現;第一主題被另一旋律取代,極強部亦被包括。長主題之第二次擴展變奏後,小提琴帶動出一截然不同之樂節。然而,主題的某些旋律仍被利用。約三分鐘後,出現另一發展主題。此次第一主題以強音奏出,但「極強部」之旋律仍然不見。華彩樂段之前,有兩分半鐘之長段,極強部出現其中。華彩樂段後,有一短而平靜之終曲,其中包括長主題之一些旋律。

第二樂章屬G大調,為一系列變奏,基於弱音化的弦樂部奏出之主題。每一變奏中均有另一樂器或樂部與獨奏小提琴對比。例如,於第一變奏,法國號吹奏主題之起始動機,而小提琴則拉奏其他材料。來自第一樂章之意念不時出現,如在第45小節出現之主題甚似第一樂章之第一主題(first subject);亦有原初定音鼓動機之回響。

和聲有趣之結尾直接連attacca到6/8拍子之迴旋終曲,其主旋律模仿獵號(hunting horn)或雀鳥,亦頗為人知。一節強列的主調音小調在活潑中加添幽愁。此樂段中,巴松管在小提琴之後回響「minore主題」,或許會令聽者想起第二樂章第三變奏,其中巴松管亦曾與小提琴合奏。整章多次引用全曲開首之定音鼓動機:例如:小提琴最後一華彩樂段前,曾奏出四下D大調和弦。

幾位小提琴手曾為此曲作華彩樂段,包括約瑟夫·約阿希姆克萊斯勒的華彩樂段最常見。

此曲曾被改編成鋼琴協奏曲作品編號61a。未知改編者是否為貝多芬。但有證據顯示完成改編者為貝多芬之同期,據貝多芬指示編獨奏部。無論如何,貝多芬為自己寫華彩段,當中更罕見地加入定音鼓-或以作起始動機之回響;20世紀小提琴手Max RostalWolfgang Schneiderhan改編其予小提琴。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貝多芬
    全站熱搜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