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長達一個小時之上,前無古人。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歡樂頌》(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該曲第四樂章部分音樂,經指揮家海伯特·馮·卡拉揚整理,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官方盟歌以後。另一項證明是2003年,該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這是人類的一大創舉,足以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與《李爾王》平起平坐。」另外,2001年9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的《第九交響曲》手稿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當中。

該作品共四個樂章,完整的速度標記如下:

  1. 不太快的快板,有些莊嚴地
  2. 諧謔曲:甚活潑—急板
  3. 甚如歌的柔板—中庸的行板—起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柔板—同樣的速度
  4. 宣敘調(急板—不太快的快板—活潑—如歌的慢板—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進行曲一般地—活潑的非常快的快板—莊嚴的行板—不太快的柔板—有力的快板,一直緊張地—不過分的快板—極急板、莊嚴地、回到極急板

全曲時長約65分鐘左右,是當時最長者。貝多芬將諧謔曲放在了慢樂章之前,是一大創舉(儘管他在一些其它作品中也作過這樣的處理)。

第一樂章首樂章,奏鳴曲式,二二拍。全長約15分鐘。其開頭是16小節的引領性樂段,由弦樂震音和標註特弱的下降動機組成,似乎由樂隊調音聲音中找到靈感,並自然地轉到d小調主題上。第二主題在降B大調。呈示部有兩個小結束句。發展部對主題動機的變化持續而有邏輯,其中還有一段賦格,高潮重復了引子的動機,但變爲了特強。再現部幾乎完全不變。尾聲很長,有一悲涼的半音下降,低音不變,重複七次,格外引人注目。該樂章被華格納評為「恐怖的進行曲」。其情緒陰鬱狂暴,氣勢排山倒海,高潮部分定音鼓的滾奏、多次出現的悲劇性下降音型,都增強了其感染力。

第二樂章諧謔曲,四三拍。貝多芬首次在交響曲中將諧謔曲放到第二樂章的位置。該樂章以著名的八度跳躍開頭(包括定音鼓的獨奏部分),諧謔曲部分更是完整的奏鳴曲式。「發展部」裏的定音鼓也再次擔當重要角色。三聲中部長號獨奏,也有主旋律的多次重復,造成固定的效果。這一部分也被擴展為五第的結構。這一樂章急促而有戰鬥性的諧謔曲與美好回憶般的三聲中部形成鮮明對比,在尾部中體現得更為別致。

 

第三樂章第三樂章,慢樂章,寬泛而言可以稱為變奏曲式。其兩個主題,一個出現三次,一個出現兩次,但都有旋律或調性上的變化。但其中也穿插有如同發展的段落。該樂章向來以平緩華貴、美麗動人著稱,但其中也有強烈的齊奏。

 

第四樂章

末樂章,快板,變奏曲式。該樂章中加入人聲,效果類似康塔塔,結構也可以明顯地分成幾個部分。起始兩部分有介紹性質。一個暴烈急速的引子作為開頭;低音弦樂演奏出宣敘調旋律,然後之前三個樂章的主題依次重現,但都被低音弦樂打斷。之後它終於獨自弱奏出主題(即「歡樂頌」的旋律)。第三部分是樂隊對主題的加強、變化和升華。

第四部分,暴烈的引子短暫重現,然後由獨唱男中音唱出宣敘調旋律,以及主題。第五部分中,主題被合唱、獨唱、樂隊裝飾、變形,並在高亢的齊聲歌唱中結束。第六部分以軍樂形式奏出,主題旋律相同,但節奏由四四拍變成了八六拍,造成奇特的變化。第七部分是有兩個主題的賦格段,加入了復調的色彩。第八部分是大合唱和樂隊對主題的重申。

第九部分呈現出了另外一個主題「擁抱吧,萬民」,速度標記「莊嚴的行板」,有典雅的戲劇性。第十部分兩個主題經過必要的修正,同時出現,並以復調形式纏繞在一起。第十一部分重現了第九部分的戲劇性元素。第十二部分是對歡樂頌首句的再次配樂,更強調了快樂的氣息,合唱結尾處,有四位獨唱家的柔板四重唱。

之後直到結尾是宏大的尾聲,又有三個部分,以歡樂為中心,經過熱烈的快板和莊重緩和的壯板,到達鼎沸的極急板,在嗡鳴的歡騰氣氛中結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貝多芬 交響曲
    全站熱搜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