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大調第七交響曲》,作品9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12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全曲歡快、明亮、(因人而異),但又因節奏較為固定、且帶有一點悲傷,所以又稱為「送葬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華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樂章多被用於影視作品中(最近的一部為多項奧斯卡獎得主王者之聲),因而廣為人知。

 

第一樂章

 

首樂章,開始是慢速的引子(就像貝多芬的第一第二第四交響曲一般),以樂隊齊奏和弦起頭,雙簧管奏出平和的旋律,然後是一長串上行音階組成的莊嚴樂段。引子結束於屬調E音上,並由木管樂器的吹奏作為揭示節奏動機的橋樑,進入快板部分。

之後進入了奏鳴曲的形式,以及跳舞般的輕快節奏。該樂章有著民眾歡慶的性格,還包含富有特色的固定節奏和淳厚的和聲。以E音為根音的和弦,前後共出現了不下六十次。發展部是同類作品中的典範,各主題進行了奇妙的變化。結尾處有低音提琴在低音區反覆演奏半音的樂段,屬貝多芬的獨創。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a小調,慢樂章,雖然速度標式是小快板(Allegretto)(可說成快一點點)但跟其它三樂章比較起來是算慢的。此樂章是非常受歡迎的,且在首演時被要求再演一次。就跟第一樂章一樣,節奏以及旋律是很重要的特徵。四分音符、兩個八分音符和兩個四分音符的固定節奏型一再出現。第一主題重複了四次(一次比一次強),第二主題方漸漸顯露。在該樂章中,貝多芬運用了復調的手法,將幾個動機用三聲賦格段結合在一起。該樂章優美、哀而不傷,固定節奏時常有八度的跳躍,造出色彩上的變化。結尾是一個沒有得到解決的和弦,有著夢境般的氣氛。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F大調諧謔曲三聲中部。在此,根據奧地利朝聖者的讚美詩所做的三重奏被反覆了一次。[4]這種三重奏ABA形式擴充到ABABA的方式,在這個時期相當常見於貝多芬的其它作品中,例如他的《第四交響曲》以及《第八弦樂四重奏》。該樂章的旋律來源於奧地利的民間音樂。貝多芬在這裡用了不符合常規的調性轉移,從F大調直接進入了A大調三聲中部中,小提琴占主導地位,單簧管雙簧管分別演奏一個明亮的、鄉土味的旋律。圓號在此處有一個由主旋律衍生出的樂句。節奏上的不穩定也給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第四樂章[編輯]

末樂章,奏鳴曲式托維在他的《音樂分析論文集》(Essays in Musical Analysis)裡說到,這個樂章是「酒神的忿怒」。該樂章高亢、充沛,有歡騰的氣氛。其第二主題有著匈牙利舞曲的特徵。弦樂部分的震音和出乎意料的休止都加重了快樂的意象。貝多芬在該樂章中,還用了極其先鋒的七度和弦,並依然保持了穩定的效果。期間調性變化極具戲劇性;尾聲則響亮、光彩逼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貝多芬 交響曲
    全站熱搜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