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東·克雷默(Gidon Kremer,1947年2月27日),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是一名小提琴家及指揮家

4歲時,他在家鄉隨祖父及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時進入里加音樂學校,接受正式的音樂教育。18歲,離開老家赴莫斯科音樂學院,跟隨小提琴大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習琴。在莫斯科學習音樂期間,屢獲重要小提琴比賽獎項,如:布魯塞爾伊莉沙白女王大賽首獎、柴可夫斯基大賽首獎。從此展開忙碌的演奏生涯。

基東·克雷默在70年代就已崛起於國際樂壇,對詮釋古典、浪漫樂曲有強烈個性,也相信自己對音樂的看法及演奏,絕不輕易妥協。90年代後,基東·克雷默積極為自己尋根,不僅促使他寫了第一本書「片段的童年」,還有計畫地灌錄東歐音樂。

1996年11月,他成立了一支波羅的海室內樂團,由當地的年輕樂手組成。除了東歐音樂外,他還大力推廣探戈音樂,像是大師阿斯托爾·皮亞佐拉(Ástor Piazzolla)的作品。另外,他個人也嘗試了許多新音樂。

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第二號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田光子女爵士,DBE(1948年12月20日),英國日本古典音樂鋼琴家,現定居倫敦,早年於維也納習鋼琴,1970年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獲得亞軍,後來先後獲列斯國際鋼琴比賽亞軍、三得利音樂賞及朝日賞等國際音樂獎項。內田光子尤善於彈奏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等人之作品,並曾與指揮家傑弗里·泰特合作灌錄莫札特所有的鋼琴協奏曲作品。內田光子於2005年獲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勞者」稱號,本身為日本國民的她在2001年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以名譽性質獎授CBE勳銜,取得英籍以後,她復於2009年獲英廷實授DBE勳銜,成為「女爵士」。

貝多芬第3號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第9號鋼琴協奏曲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法語:Joseph-Maurice Ravel,1875年3月7日-1937年12月28日),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已經是法國樂壇中與克勞德·德布西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夜之加斯巴》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

到了後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拉威爾更傾向於明確的音樂語言,與那種晦暗的樂句劃清界限。他還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藉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力。

Joyce Wu分享管絃樂達芬妮與克洛埃第一組曲拉威爾對配器法的天份由此可見一斑。達芬妮與克洛埃組曲是拉威爾唯一的一部芭蕾舞劇,在法國印象樂派的音樂中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曲中充分驅使他多變的管弦樂法,尤其是長笛豎琴的發揮,配上合唱團的微妙音色,一種若隱若現的典雅氣氛油然升起,曼妙輕柔。

接下來都是老師的分享達芬妮與克洛埃第二組曲由Munch孟許指揮 

拉威爾:吉普賽人》,為小提琴與鋼琴的狂想曲

小提琴奏鳴曲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cing-Southeast-360X270   印象主義音樂特徵整理如下:

〈1〉題材與結構上:放棄傳統曲式規則與結構規範,並使用與大自然相關的標題。例:海、雲…等,相較於浪漫主義直接講述或明白宣示個人情感及直接翻譯音樂的標題印象派主義音樂只是象徵性的意義,其目的在喚起一種意境與感官印象。

〈2〉概念上:強調光線與色彩的重要性。通過音色、和聲對大自然的景物 營造一種朦朧的意境、氣氛及幻象,表達作曲家對大自然的主觀感受。

〈3〉技法上:為了強調色彩作用及製造模糊朦朧的氣氛,在和聲上,改變傳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使和聲進行不再是傳統的解決模式,將和聲功能減弱且將樂音進行各種新的結合,如:九和弦、十三和弦、不解決的二度音、平行和弦、平行進行手法。在節拍上:使用複合性節拍或混合拍子,並試圖掩蓋小節第一拍的強音節奏律動。在調性上,為 產生不同的色彩感覺,使用不同的音階與調式,如:五聲音階、教會調式、全音音階、半音列……等。在配器上,強調單獨樂器音色及樂器音區上的特性,較少使用響亮宏偉的音響效果。在旋律上,多採用片段且互不連貫的短小動機。

德布西約 1890 年至 1912 年左右,這時期的創作被公認為最有印象樂派效果。1902 年首演的歌劇《貝利亞與梅麗桑》 (Pelle’as et Me’lisande) 是這時期的重要作 品;除此之外,德布西大部份管絃樂曲,幾乎是這時期的作品,包括牧神的 午後》(L’Apres-medi d’un faune)、《夜曲(Nocturnes)《海》(La Mer)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象樂派創始者

        印象主義原指畫家的畫作不著重於具體精細地描繪,而強調光影微妙變化所帶來的主觀感受。德布西受印象畫派畫作的影響與啟發,音樂風格不以傳統所講究的優美旋律或完整樂曲架構為主要訴求,而追求一種聲音色彩瞬間變化所產生的音響效果。因此他的音樂在旋律架構上變得模糊不清,給人一種朦朧的印象。儘管德布西本人並不是很喜歡印象派這個稱呼,但世人還是稱他所寫的音樂是印象派的音樂。

 1903 年完成鋼琴作品 " 版畫 ",1905 五年完成 " 映象 " 第一卷,同年十月交響詩 " 海 " 在巴黎首演。1907 年至 1915 年間德布西先後譜出了不少鋼琴作品,例如 1907 年 " 映象 " 第二卷,1908 年 " 兒童世界 " ,1910 年 " 前奏曲 " 第一卷,1913 年 " 前奏曲 " 第二卷以及 1915 年 " 十二首練習曲 " 等

 

Michelangeli Debussy Preludes Book 1 DVD.wmv前奏曲

 

Debussy - Children's Corner - Michelangeli Lugano 1968兒童世界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詩跨步(我的現代詩,你的古典樂)

2image1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歌劇取材自夏爾佩羅1697年的故事集《鵝媽媽的故事》中的藍鬍子,並對於原著進行了一些改變。佩羅的這個故事激發了許多作曲家的靈感,其中著名的有格雷特里的《藍鬍子拉烏爾》、奧芬巴赫的《藍鬍子》、迪卡斯的《阿麗安與藍鬍子》以及雷茲尼切科的《藍鬍子騎士》,而其中尤以巴托克的這部《藍鬍子公爵的城堡》比較特別。首先,尤迪絲打開七道門並不是乘藍鬍子外出時,而是兩個人同時在場,其次是對於血跡的處理,最大的區別是歌劇中藍鬍子並沒有殺死自己的前妻,而是把她們活活的囚禁起來。這部歌劇如巴托克其他的一些舞台作品一樣,其內容中蘊含的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寓意,藍鬍子和尤迪絲代表著現實中的男人和女人的關係,「公爵」象徵著藍鬍子的財富與地位,「城堡」則指他的心,城堡中一個個被鎖起來的房間代表他的秘密。孤獨的男人希望有一個女人能夠滿足他所有的慾望,但實際上他只能承受部分的幸福,為了有所保留他自私的要求女人停止付出。女人願意為了男人而犧牲自己,但只要是出現犧牲的場合,那裡就同時有欲主宰別人的意志。他們自私、互不信任,虛榮與貪慾是他們種種行為的動機,愛情似乎早已變質,竟成了他們傷害彼此的武器。最終,男人重又孤獨的尋求他那理想中的幸福,而女人也走上了那條前人走過的不幸的老路。

雖然巴托克的歌劇創作受到了穆索爾斯基亞納切克德布西等人的影響,但《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的創作風格更貼近於勛伯格的作品。在這部歌劇中,巴托克僅用了兩位歌者,也沒有合唱,但是他的管弦樂配製龐大,全劇有一個漸強到漸弱的過程,第五個房間是全劇的中心,管弦樂全奏。宣敘調詠嘆調沒有明顯的區分,旋律注重匈牙利語的發音,很難譯成外語演唱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兒子問我有什麼計畫?

就是到中正紀念堂廣場去享受柏林愛樂貝多芬交響曲No.1,2,9饗宴擷取    5image4

素珠:今天雖然聽戶外場,對於拉圖&柏林愛樂詮釋的貝九,

樂音有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尤其是第三樂章~如歌的慢板,

讓我有一種安詳寧靜的感覺!!一掃一天的疲憊,

為這忙碌的一天畫下一美麗的休止符!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爾托克出生於匈牙利東部的一個小鎮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一所農業學校的校長,但酷愛音樂,喜愛鋼琴、大提琴,客串樂隊指揮,還嘗試音樂創作。母親是一名優秀的鋼琴教師,。自幼跟隨母親學習鋼琴,少年時隨作曲家費倫茨·埃凱爾的兒子學習作曲。8歲時,父親去世。10歲首次登臺演出,1899年進入李斯特音樂學院(又稱布達佩斯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作曲,四年後畢業,1907年任該院鋼琴教授。

畢業後,巴爾托克結識了作曲家佐爾坦·科達伊 ;並且從1905年開始對於民間音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收集匈牙利民歌。之後,他的採樣範圍擴大到東歐各國、埃及土耳其。對於他所收集來的數量衆多的民間音樂,巴爾托克作了科學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結構來源以及變遷,並寫了三部論著和數篇文章。這些研究對他後來的音樂創作有著很深的影響,一方面作曲家又受著現代音樂的衝擊,他逐漸形成了一種充滿了活力的新鮮的作曲風格,即融合了古樸的民間音樂因素,反映了宏偉博大的民族意識,也包含著現代音樂的多變與個性。他的作曲風格也由此遠離了浪漫主義風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民族樂派作曲家。

1909年,巴爾托克與瑪塔·齊格勒結婚,此後他的音樂地位在國際上愈加穩固。巴爾托克的治學態度樸素嚴謹,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任教30年期間,達到了他音樂創作的顛峰。隨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公開反對法西斯而被迫流亡美國,雖然受聘於哈佛大學,整理民間音樂,生活卻缺乏保障。他的作品很少演出,也沒人請他演奏,加上他母親去世的雙重打擊,在異鄉的生活十分孤獨貧困,疾病纏身,最終因白血病逝於紐約。在他逝世後,他的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世界各地廣泛上演。

巴爾陶克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第三號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