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acing-Southeast-360X270   印象主義音樂特徵整理如下:

〈1〉題材與結構上:放棄傳統曲式規則與結構規範,並使用與大自然相關的標題。例:海、雲…等,相較於浪漫主義直接講述或明白宣示個人情感及直接翻譯音樂的標題印象派主義音樂只是象徵性的意義,其目的在喚起一種意境與感官印象。

〈2〉概念上:強調光線與色彩的重要性。通過音色、和聲對大自然的景物 營造一種朦朧的意境、氣氛及幻象,表達作曲家對大自然的主觀感受。

〈3〉技法上:為了強調色彩作用及製造模糊朦朧的氣氛,在和聲上,改變傳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使和聲進行不再是傳統的解決模式,將和聲功能減弱且將樂音進行各種新的結合,如:九和弦、十三和弦、不解決的二度音、平行和弦、平行進行手法。在節拍上:使用複合性節拍或混合拍子,並試圖掩蓋小節第一拍的強音節奏律動。在調性上,為 產生不同的色彩感覺,使用不同的音階與調式,如:五聲音階、教會調式、全音音階、半音列……等。在配器上,強調單獨樂器音色及樂器音區上的特性,較少使用響亮宏偉的音響效果。在旋律上,多採用片段且互不連貫的短小動機。

德布西約 1890 年至 1912 年左右,這時期的創作被公認為最有印象樂派效果。1902 年首演的歌劇《貝利亞與梅麗桑》 (Pelle’as et Me’lisande) 是這時期的重要作 品;除此之外,德布西大部份管絃樂曲,幾乎是這時期的作品,包括牧神的 午後》(L’Apres-medi d’un faune)、《夜曲(Nocturnes)《海》(La Mer)

 

Leopold Stokowski conducts Debussy's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

 

CLAUDE DEBUSSY: FETES - PIERRE BOULEZ & BERLIN PHILARMONIC -- 20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