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又稱為復活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完成於1888年至1894年間之交響曲作品。本曲是除了第八號交響曲
外,最受歡迎且最成功的馬勒交響曲作品。全曲演奏時間約80至90分鐘。
此曲以原題為葬禮(Totenfeier)的進行曲作開端,而該部分亦是馬勒本人在1888年間完成,源自史詩式交響詩(由亞當·密茨凱
維奇所作)之樂章。1893年,馬勒在葬禮後,加上其他三個樂章[1],成為這首交響曲的前四個樂章。原本他欲加添更多的內容,
然而卻毫無靈感。直至1894年,名指揮漢斯·馮·彪羅與世長辭,馬勒去參加他的葬禮。在葬禮期間,他聽到教堂響起的克羅普
斯托克的讚美詩「復活」(Die Auferstehung),為他創作復活交響曲增添靈感,並為後來之章節附設從克羅普斯托克改編之合
唱部分。
馬勒為他告訴一部分友人的樂章設計了敘述的模式。在這模式當中,首段樂章代表一個葬禮而且提出疑問,如「有無死亡後的
生活?」;第二樂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樂的時代回想;第三樂章代表完全損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以一首歌為本
之第四樂章,表現一個信心的再生—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至於第五樂章,在第三樂章及首個疑問的回返
之後,表出「實現上帝的愛」與「承認永恆生活」的結束。
此曲最終定作之五個樂章如下:
- 莊嚴的快板(Allegro maestoso)
- 中庸的行板(Andante moderato)
- 平和地流動地(In ruhig fliessender Bewegung)
- 曙光初現(原光)(Urlicht)
- 速度同諧謔曲(In the tempo of the scherzo)
第一樂章
-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一首奧地利的民俗舞蹈蘭德勒舞曲(Ländler)。以降A大調寫成。當中包含兩個主要段落。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屬於一首諧謔曲。旋律取自他於1893年創作的聯篇歌曲《少年魔法號角》中的其中一首-《聖安東尼向魚兒布道》。馬勒將這首歌曲作大幅度的擴展,並加插一些新的樂段。全曲以C小調為基礎。定音鼓先以兩下成四度的音樂動機開始,這四度動機由最強起漸漸收細,再變成低音聲部的節奏動機後,小提琴隨即加入,演奏《聖安東尼向魚兒布道》的第一旋律。
第四樂章
以曙光初現為題之第四樂章,同樣出自《少年魔法號角》中的同名歌曲。由女中音獨唱。本曲有很濃厚的詠嘆調味道,暗淡帶濛矓的氣氛,藉以帶入最後的合唱終樂章。
第五樂章
此最終樂章乃本曲當中最長樂章,歷時半小時。分成兩大部分,第二部份是合唱團唱出『復活』讚美詩為主體,此部份是馬勒作品最優美絕唱之一。在急促的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上行音列帶領下,樂隊先帶回第三樂章的結尾部份,再利用重複及變奏的方法導入新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