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佳 小克萊巴 杜普雷 IMG_1413.JPG IMG_1422.JPG IMG_1426.JPG IMG_1448.JPG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雨落在全世界的屋頂

IMG_1347.JPG IMG_1353.JPG IMG_1356.JPG IMG_1358.JPG IMG_1365.JPG IMG_1396.JPG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rajan - The Second Life"

西元1908年,卡拉揚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Salzburg)的醫生世家,父親曾經擔任莫札特紀念館管弦樂團的豎笛樂手,而卡拉揚可能是遺傳自父親的音樂才能,從小就很有音樂天分,三歲開始學鋼琴,五歲就能公開演出。卡拉揚小時候每天練琴六小時,每次提起這些往事,他總是說︰「我並沒有刻意這麼做,因為我一向非常好學,學什麼就一定要學會,我能夠排除雜念,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因為這樣的人格特質,讓卡拉揚能夠成為二十世紀傑出的指揮家。

卡拉揚十四歲時前往英國倫敦,主要是為了加強英語能力,當他再次回到薩爾茲堡後,便跟隨莫札特紀念館的館長包姆加特納學習音樂,包姆加特納觀察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卡拉揚永遠無法滿足於用十根手指創造音樂,也就是說不論演奏哪一種樂器,都無法完全表達出卡拉揚心中的意念,於是包姆加特納建議卡拉揚改學指揮,這也是卡拉揚日後接觸指揮事業的起源。 然而,卡拉揚的父親並不贊成他以音樂維生,而希望他能從事更實際的行業,於是卡拉揚進入維也納的技術學校就讀,同時和鋼琴家霍夫曼(Josef Hofmann, 1876-1957)學習鋼琴,霍夫曼也對卡拉揚說︰「你對音樂有豐富的想像力,如果想充分表達它們,除非你有八隻手,否則你是不會感到滿足的,所以,你應該當一名指揮,這樣才能滿足你對音樂的感受力。」經過霍夫曼的指點,卡拉揚終於下定決心要走音樂這條路。

卡拉揚努力說服父母讓他專攻音樂,也順利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和表演藝術學院就讀。求學期間卡拉揚非常認真學習,一心以學業為重,他對自己的實力也相當有信心,但是他始終不了解:指揮職業樂團和指揮學生樂團有什麼不同?於是卡拉揚自己出錢辦了一場音樂會,經過一年籌備後終於在薩爾茲堡演出,這場音樂會也為他爭取到第一份工作,就是擔任烏爾姆(Ulm)歌劇院的指揮。烏爾姆位於薩爾茲堡西北方一百五十英里處,當時劇院的樂團只有21個人,卡拉揚除了要幫忙佈置舞台、準備服裝,還要聯絡團員排練、尋找臨時演員,他在烏爾姆工作長達七年,因此累積了紮實的歌劇指揮功力,這對他日後的事業有相當大的幫助。

西元1935年,卡拉揚二十七歲時接任德國亞琛(Aachen)歌劇院首席指揮,後來又擔任音樂總監,成為德國當時最年輕的音樂總監。同時,卡拉揚還加入了納粹黨,理由是為了要得到亞琛劇院音樂總監的職務才不得已如此,從當時納粹黨龐大的勢力推測,這個理由不無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拉揚的事業並不順利,因為納粹首領希特勒(Hitler, 1889-1945)並不欣賞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卡拉揚迎娶的第二任太太具有1/4猶太人血統,納粹非常厭惡猶太人,因此卡拉揚遭到納粹黨的痛恨,並且被納粹解除亞琛劇院音樂總監的職務,卡拉揚只好離開德國到義大利,等待適當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納粹戰敗,卡拉揚因為具有納粹身分而被盟軍禁止演出,不過,他卻在這段期間遇到影響他一生的貴人,那就是英國EMI唱片公司的製作人華爾特‧李格(Walter Legge)。當李格聽到卡拉揚和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Wiener Philharmoniker)排練時深受感動,於是他邀請卡拉揚和維也納愛樂錄製唱片,後來為了讓卡拉揚錄音時有專屬樂團,李格還特地為他創立了一支管弦樂團。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這作品分成三個樂章:

  • I.不太過分地急速(Allegro ma non troppo)
  • II.甚緩板(Larghetto)
  • III.輪舞曲—快板(Rondo - Allegro)

此曲最重要的動機或音樂意念(定音鼓上五槌)在曲首二小節出現,並滲透全曲。

定音鼓拉開序幕後,樂章從容地以木管部簡單對稱的樂句前進;到第十小節,新動機出現。此動機(亦基於開首之定音鼓動機),共有四個升D音,在D大調中明顯不協和。此動機在樂章中多次出現,尤其於發展部與克萊斯勒寫之華彩樂段。隨著樂隊呈示第一主題,獨奏小提琴的進場,常被認為是小提琴曲目中最難掌握者之一:眾多的音符,困難的八度音,及之前的非常長的樂隊序幕。樂章長廿五分鐘,為貝多芬最長樂章之一。

第一樂章結構不甚複雜,但到處有微妙。初,樂隊奏悠長的主題,小提琴未參與。約三分鐘後,小提琴加入,重覆並擴展主題,時有獨奏;然而不見長主題之「極強部」之旋律。主題又一次以發展型式出現;第一主題被另一旋律取代,極強部亦被包括。長主題之第二次擴展變奏後,小提琴帶動出一截然不同之樂節。然而,主題的某些旋律仍被利用。約三分鐘後,出現另一發展主題。此次第一主題以強音奏出,但「極強部」之旋律仍然不見。華彩樂段之前,有兩分半鐘之長段,極強部出現其中。華彩樂段後,有一短而平靜之終曲,其中包括長主題之一些旋律。

第二樂章屬G大調,為一系列變奏,基於弱音化的弦樂部奏出之主題。每一變奏中均有另一樂器或樂部與獨奏小提琴對比。例如,於第一變奏,法國號吹奏主題之起始動機,而小提琴則拉奏其他材料。來自第一樂章之意念不時出現,如在第45小節出現之主題甚似第一樂章之第一主題(first subject);亦有原初定音鼓動機之回響。

和聲有趣之結尾直接連attacca到6/8拍子之迴旋終曲,其主旋律模仿獵號(hunting horn)或雀鳥,亦頗為人知。一節強列的主調音小調在活潑中加添幽愁。此樂段中,巴松管在小提琴之後回響「minore主題」,或許會令聽者想起第二樂章第三變奏,其中巴松管亦曾與小提琴合奏。整章多次引用全曲開首之定音鼓動機:例如:小提琴最後一華彩樂段前,曾奏出四下D大調和弦。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爾加(ELGAR, Sir Edward (1857-1934) 英國)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艾爾加 1857年出生於博得海斯的烏斯特夏,是管風琴師與音樂經紀人之子。他自幼受到中產階級的音樂教育,有深厚的音樂素養,也拉得一手小提琴,但並未接受任何正式的作曲訓練。在全力投身音樂事業之前,艾爾加在倫敦的律師事務所上班,閒時便指揮管樂隊,並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但工作的不順加上強烈愛好的驅使,使他在1892年決定轉行作曲,回鄉發展,並以宗教音樂為出發,陸續創作許多優秀作品,如神劇「生命之光」等。他在1896年創作管弦樂主題與變奏曲「謎」,其模糊飄移的節奏與和聲,若隱若現,若有還無的主題,不但精確地呼應音樂的題目,也讓他開始受到國際樂界的重視。而艾爾加乘勝追擊的力作,神劇「老人的夢」,其綿綿不斷,華格那樂劇式的曲風,一新以往神劇宣敘與詠嘆的區別,也奠定其於國際樂壇的地位。由於嘉獎其對發揚英國音樂的貢獻,艾爾加在1904年被冊封為爵士,並於次年擔任伯明罕大學的音樂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榮譽與獎勵也蜂擁而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艾爾加也以音樂回報祖國,寫下不少激勵士氣的音樂,包括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國精神」。

但時至戰後,其妻子的去世,悲痛之餘,讓艾爾加創作力大減;對戰爭對生命摧殘的反思,讓其曲風轉為深沈。在當時他已經名利雙收,一無所求,是宗教與人道的情懷,好友蕭伯納的鼓勵,支持他在晚年為美好的世界與人性繼續創作。他的傳世名作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其沈重的旋律與和聲,大提琴如泣如訴的嗚咽,似乎呈現了戰爭下人民的呼聲與哀悼。艾爾加於1934年在烏斯特平靜地逝世,如其所願地葬在家鄉教堂妻子的身邊,留下未完成的《第三交響曲》、《鋼琴協奏曲》與一齣歌劇。

德佛札克:大提琴協奏曲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作品125是貝多芬於1818至1824年間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部交響曲。該作品是古典音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亦屬於貝多芬最傑出的作品。

該作品篇幅宏大,長達一個小時之上,前無古人。貝多芬也是首個在交響曲中使用人聲的主流作曲家。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國詩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歡樂頌》(An die Freude)中部分詩句改編。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

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該曲第四樂章部分音樂,經指揮家海伯特·馮·卡拉揚整理,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官方盟歌以後。另一項證明是2003年,該交響樂的手稿,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330萬美元的天價售出。正如蘇富比的手稿部負責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這是人類的一大創舉,足以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與《李爾王》平起平坐。」另外,2001年9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將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的《第九交響曲》手稿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當中。

該作品共四個樂章,完整的速度標記如下:

  1. 不太快的快板,有些莊嚴地
  2. 諧謔曲:甚活潑—急板
  3. 甚如歌的柔板—中庸的行板—起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柔板—同樣的速度
  4. 宣敘調(急板—不太快的快板—活潑—如歌的慢板—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進行曲一般地—活潑的非常快的快板—莊嚴的行板—不太快的柔板—有力的快板,一直緊張地—不過分的快板—極急板、莊嚴地、回到極急板

全曲時長約65分鐘左右,是當時最長者。貝多芬將諧謔曲放在了慢樂章之前,是一大創舉(儘管他在一些其它作品中也作過這樣的處理)。

第一樂章首樂章,奏鳴曲式,二二拍。全長約15分鐘。其開頭是16小節的引領性樂段,由弦樂震音和標註特弱的下降動機組成,似乎由樂隊調音聲音中找到靈感,並自然地轉到d小調主題上。第二主題在降B大調。呈示部有兩個小結束句。發展部對主題動機的變化持續而有邏輯,其中還有一段賦格,高潮重復了引子的動機,但變爲了特強。再現部幾乎完全不變。尾聲很長,有一悲涼的半音下降,低音不變,重複七次,格外引人注目。該樂章被華格納評為「恐怖的進行曲」。其情緒陰鬱狂暴,氣勢排山倒海,高潮部分定音鼓的滾奏、多次出現的悲劇性下降音型,都增強了其感染力。

第二樂章諧謔曲,四三拍。貝多芬首次在交響曲中將諧謔曲放到第二樂章的位置。該樂章以著名的八度跳躍開頭(包括定音鼓的獨奏部分),諧謔曲部分更是完整的奏鳴曲式。「發展部」裏的定音鼓也再次擔當重要角色。三聲中部長號獨奏,也有主旋律的多次重復,造成固定的效果。這一部分也被擴展為五第的結構。這一樂章急促而有戰鬥性的諧謔曲與美好回憶般的三聲中部形成鮮明對比,在尾部中體現得更為別致。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大調第七交響曲》,作品92,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12年創作的四樂章交響曲。全曲歡快、明亮、(因人而異),但又因節奏較為固定、且帶有一點悲傷,所以又稱為「送葬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華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樂章多被用於影視作品中(最近的一部為多項奧斯卡獎得主王者之聲),因而廣為人知。

 

第一樂章

 

首樂章,開始是慢速的引子(就像貝多芬的第一第二第四交響曲一般),以樂隊齊奏和弦起頭,雙簧管奏出平和的旋律,然後是一長串上行音階組成的莊嚴樂段。引子結束於屬調E音上,並由木管樂器的吹奏作為揭示節奏動機的橋樑,進入快板部分。

之後進入了奏鳴曲的形式,以及跳舞般的輕快節奏。該樂章有著民眾歡慶的性格,還包含富有特色的固定節奏和淳厚的和聲。以E音為根音的和弦,前後共出現了不下六十次。發展部是同類作品中的典範,各主題進行了奇妙的變化。結尾處有低音提琴在低音區反覆演奏半音的樂段,屬貝多芬的獨創。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是一條河流,載著我們流動

玉清和孟家帶黑膠唱片來播放都是當場拆封的

玉清分享: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吉利爾斯彈奏

孟家分享: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米爾斯坦演奏

秀琴分享:費加洛婚禮

1.小男孩愛伯爵夫人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帕西法爾》是華格納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男主角的名字。帕西法爾的故事情節與中世紀的聖盃傳說密不可分。這部歌劇充滿了基督教的儀式情節與傳說,其劇本的重要主題接近普世皆然的價值「慈悲」、「同理心」、願意向善卻受到惡轄制的心靈拉扯。

華格納創作這部歌劇所參考的素材,最主要來自艾申巴哈的沃夫朗Wolfram von Eschenbach)這位中世紀德語詩人的傳奇作品,敘述帕西法爾通過考驗成為「純全的騎士」的過程。華格納的歌劇則將帕西法爾的傳說,改寫成一個人通過考驗成聖的過程。

Parsifal mit Christian Thielemann und der Staatskapelle Dresden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塞爾吉烏·傑利畢達克羅馬尼亞語Sergiu Celibidache,1912年6月28日-1996年8月14日),羅馬尼亞指揮家。他在羅馬尼亞接受教育,然後前往巴黎柏林。傑利畢達克的職業音樂生涯跨越了五十年,曾擔任慕尼黑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幾個歐洲管絃樂團的首席指揮,他在晚年於德國美因茨大學與位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柯蒂斯音樂學院任教。

當同時期的指揮大師都爭相留下錄音時,傑利畢達克卻經常拒絕將他的表演錄製成商業錄音唱片,因為他聲稱聽者無法從音樂廳外獲得「先驗經驗」,更指「錄音會破壞音樂…… 錄音,就像是失去了原味的青豆罐頭。」

1945年,柏林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福特萬格勒因為其在戰爭中與納粹關係密切,遭到美國為首的盟軍起訴,暫時被取消了職務,不能繼續負責樂團的管理工作。所幸曾任該團指揮的里奧·波查德被相中,由於反納粹及其蘇俄德裔出身的特殊身份,獲時任蘇聯軍官尼可拉·伯扎林(Nikolai Berzarin)授意執掌樂團的指揮大權,惟3個月後波查德在音樂會結束後歸宅途中遭檢查哨站士兵誤殺,導致柏林愛樂頓時群龍無首。傑利畢達克臨危受命,擔任柏林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此時的傑利畢達克剛從音樂學院畢業,年僅三十三歲。雖然傑利畢達克沒有什麼經驗,但他對此項工作非常負責認真,日以繼夜的努力,其成果有目共睹,所以很快就樹立了威信,並且成為一個最具吸引力的新生代指揮家。他將柏林愛樂保持在一流水準,還大大地擴充柏林愛樂樂團的演出曲目,讓樂團走出傳統曲目的圈子。柏林愛樂接觸了很多二十世紀作曲家的音樂作品。其間,傑利畢達克留下了少量錄音

 

1947年,福特萬格勒解禁歸來,與傑利畢達克合作,共同管理柏林愛樂樂團。在合作過程中,傑利畢達克從這位前輩身上學到了很多,對福特萬格勒畢恭畢敬。

 

文章標籤

古典音樂欣賞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